1999年,按照黨中央、國務院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部署和要求,為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,集團公司進行了重組改制,對核心業務和非核心業務實行分開、分立,成立了股份公司,成功實現了境外上市。
2000年,新疆油田也分為新疆石油管理局、新疆油田公司、獨山子石化公司、克拉瑪依石化公司等幾家單位。
2007年底,集團公司實行上市與未上市業務統一管理的體制,對石油石化企業進行了新一輪重組整合,新疆石油管理局劃出部分業務后與新疆油田公司重新合為一體。
油田公司與石油管理局自2000年分開分立運行八年來,各族干部員工以油田發展為己任,顧全大局,開拓進取,創新奉獻,積極投身油田生產建設,用智慧和汗水締造了中國西部***個千萬噸大油田,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和經濟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。
新疆油田邁入了科學發展的軌道,資源優勢更加明顯,內外部環境更加和諧,發展后勁更加充足。
成就一:
儲量產量快速增長
始終把油氣勘探作為重中之重,在“四新”領域甩開勘探,巖性油氣藏、低幅度油氣藏等地質綜合研究和勘探技術獲得突破,相繼發現了陸梁、石南、莫索灣、瑪河等一批大型油氣田。
始終把油氣開發作為發展創效的關鍵環節,圍繞增儲上產精心做好“坐穩老區、加快新區”兩篇文章,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。優質快速地建成了陸梁和石南兩個百萬噸級大油田。相繼建成了盆5、莫北兩個中型氣田和瑪河大型氣田。
原油產量保持連續27年穩定增長,2000年以來,油氣產量年均凈增39.8萬噸和1.8億立方米,是新疆油田發展史上油氣產量增長***快的八年。
成就二:
競爭實力明顯增強
工程技術服務業務緊密圍繞油氣生產,大力推進裝備更新和技術進步,投入39.8億元更新裝備,設備新度系數提高到了0.49。形成了以莫深1井為代表的深井鉆井及系列配套技術,自主研發了具有國內***水平的套管閥、雪狼五型錄井儀和大型儲罐液壓提升倒裝施工技術,水平井鉆井工藝技術創國內***水平。
積極開拓外部市場,參與了塔里木盆地油田開發和西氣東輸、雙蘭線、中哈原油管道建設,在9個國家開展工程技術服務。
成就三:
經濟效益大幅提升
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、實現企業效益***大化為目標,積極推進企業改革和管理創新。
實行政企分開,45所全日制中小學和公、檢、法單位整建制移交政府,6家合署辦公單位、居委會等移交政府管理。
按照集團公司的統一部署,實施兩次重組整合,重組移交了物探、鉆探、煉油化工、成品油銷售等業務,成立了礦區服務事業部。
穩妥推進產權制度改革,企業向專業化、規范化、精細化管理邁出了實質性步伐。
上市與未上市業務分別實現總收入1832億元和875.84億元,上市部分投資回報率由18.24%提高到27.2%,未上市部分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率由103.65%提高到106%。油田公司和石油管理局連續多年名列中國納稅百強企業排行榜。
成就四:
安全環保不斷加強
始終堅持把安全環保工作作為頭等大事來抓,“同體管理、異位監督”監管模式基本形成,安全環保工作長效機制初步建立。
通過深入開展“安全環保基礎年”、“五會”達標、“四懂四會”、“反三違”等活動,全員安全環保意識明顯提高。
狠抓重要環節和要害部位的安全管理,大力推廣應用節能新工藝、新技術、新措施,廣泛開展創建綠色油氣田活動,清潔生產的基礎進一步夯實。
通過全體員工的共同努力,杜絕了重特大事故的發生,2007年全油田首次實現生產性亡人事故為零,先后六次被集團公司、自治區評為安全生產先進單位。石西油田開發建設榮獲“國家環境友好工程”稱號。
成就五:
創新能力不斷增強
以提高油氣儲量接替率、動用率、采收率為目標,實施“大科技工程”,形成了一批先進適用的特色技術、配套技術和具有國內外先進水平的新產品、新工藝,為油田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。
投入科技資金19.45億元,開展科技攻關462項,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獎153項,取得授權***156項。沙漠區高分辨率地震勘探、蒸汽驅開采等一批關鍵技術達到國內***水平,參與完成的《中低豐度巖性地層油氣藏大面積成藏地質理論、勘探技術及重大發現》成果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。
在集團公司率先建成勘探開發協同工作環境,建立了數據和知識共享的科技創新平臺。完成了信息化建設管理、標準規范、信息系統應用、數據建設應用、高速寬帶網絡“五大體系”建設,數字新疆油田已初步展現,建設項目榮獲自治區科技進步一等獎。
成就六:
隊伍素質不斷提高
深入開展“形勢、目標、任務、責任”主題教育活動,大力弘揚大慶精神、鐵人精神和克拉瑪依精神,不斷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、***班子建設、反腐倡廉建設、企業文化建設和基層建設,增強了廣大員工投身油田建設的主人翁責任感。
“愛國、創業、求實、奉獻”的企業精神、“奉獻能源、創造和諧”的企業宗旨和以人為本的核心經營理念深入人心,員工隊伍保持了昂揚向上、奮發有為的精神風貌。
以“三支隊伍”建設為重點,在高學歷畢業生引進、技術培訓、人才培養、薪酬激勵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,促進了隊伍整體素質不斷提高。
目前,公司有研究生及以上學歷人員330人,副高及以上職稱1400人。集團公司技術專家4人、技能專家11人,油田公司技術專家19人、技能專家28人,技師810人。
員工隊伍勞動效率大幅提高,上市部分人均油氣當量、未上市部分人均增加值勞動生產率分別由575.5噸、3.52萬元提高到2007年的956.8萬噸和15.38萬元。
成就七:
礦區面貌不斷改善
堅持全心全意依靠員工辦企業的宗旨,切實落實員工民主管理的各項權利,實現好、發展好、維護好各族員工的根本利益。
堅持以人為本,積極創造條件,為員工辦實事、辦好事、謀福利。加大生產設施更新改造力度和作業環境建設投入,加強勞動保護監督檢查,定期開展健康體檢和有毒有害崗位特殊體檢,有效改善了一線站點的生產生活環境。
積極推進礦區配套完善和民生工程建設,完成了百口泉采油廠、試油公司生活基地的搬遷。成立準東黨工委,創建了獨立工礦區管理的新模式。啟動了三平鎮石油基地遷建工作。實施了科技信息樓、住宅樓的暖氣改造、醫療設施更新改造、居民數字化電視、員工健身活動中心等一批新建和改造項目。
引水工程和減排造林項目的實施,結束了克拉瑪依水資源短缺的歷史,改善了區域生態環境。
小區封閉、樓房及樓道粉刷、地面硬化、空地綠化等項目的實施,進一步美化了居住環境。
建立了員工互助保險基金、大病救助基金等,健全了養老、醫療、失業、工傷、生育社會保險體系,實行了企業離退休人員生活補貼制度,解除了員工的后顧之憂。離退休員工、退崗家屬工和再就業人員的收入得到不斷增長。
積極履行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,加快氣田的開發建設,緩解了北疆地區民用天然氣供應緊張的矛盾。
完善信訪網絡,及時化解矛盾,維護了和諧穩定的內部環境。
油田公司和石油管理局先后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狀、全國企業文化建設先進單位、全國和諧勞動關系優秀企業、中國管理競爭力百強企業、中國信息化杰出企業等榮譽稱號。
油田發展得到了黨中央、國務院***的親切關懷,近年來,胡錦濤總書記、溫家寶總理、曾慶紅副主席、回良玉副總理、曾培炎副總理等黨和國家***人先后視察克拉瑪依油田,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,使油田廣大干部員工深受鼓舞和鞭策。
面臨的形勢與任務
公司發展面臨難得的機遇
一是世界經濟發展對油氣的需求持續增長,國際油價持續高位震蕩運行,為油氣田企業開發動用高成本、低效益、難采儲量,促進解決安全環保隱患和歷史遺留問題創造了條件。
二是集團公司把準噶爾盆地作為實施“東部硬穩定、西部快發展”戰略主戰場,要求用3年多的時間,準備出年產100億立方米天然氣的資源,在盆地西北緣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20億噸,建成1000萬噸原油產量規模,并不斷加大對新疆油田勘探開發投入。
三是國家和自治區實施優勢資源轉換戰略,把克拉瑪依列為重點石油石化產業基地,優先扶持發展,為我們提供了有利的宏觀政策環境。
公司發展擁有有利的條件
一是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豐厚。準噶爾盆地蘊藏著86億噸石油資源和2.5萬億立方米天然氣資源,探明率僅為23%和4%,勘探開發潛力巨大,仍處在儲量、產量高速增長期;特別是北疆石炭系海相含油氣盆地的發現,極大地拓展了勘探領域和發展空間。
二是油氣田開發的總體形勢良好,主要開發技術指標處于合理范圍。隨著對油藏的認識不斷深化和技術的不斷進步,現有的5.2億噸未動用儲量和2億噸超稠油資源將逐步得到開發動用。
三是我們擁有一支素質較高的員工隊伍,培育了具有新疆油田特色和時代特征的企業文化。特別是重組整合后,促進了資源的優化配置,為整體協調發展創造了條件。
公司發展要應對困難和挑戰
一是2010年實現年產油氣2000萬噸,每年需凈增183萬噸,任務很重,困難很多。
二是隨著盆地勘探程度不斷提高,勘探目標日趨“低、深、隱、難”,尋找優質、規模儲量的難度越來越大;低滲透及稠油油藏產量比重大、遞減快,多井低產的狀況將長期存在,保持油氣產量穩定增長難度很大;天然氣產量增長難以滿足旺盛的市場需求,保障安全平穩供氣的壓力依然很大。
三是成本控制難度不斷加大,基層基礎工作存在薄弱環節,本質安全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,影響油田發展的不穩定因素仍然存在。
|